套管成孔灌注樁常遇問題及其處理方法
人氣:0發表時間:2018-04-23 11:56:18
套管成孔灌注樁常遇問題及其處理方法
套管成孔灌注樁施工時常易發生斷樁、縮頸、樁靴進水或進泥及吊腳樁等問題,施工中應加強檢查并及時處理。
①斷樁的裂縫一般呈水平或略帶傾斜,并貫通整個截面,常出現在地面以下1~3m范圍的軟硬土層交接處。產生斷樁的主要原因是,樁距過小,鄰樁施打時對土的擠壓形成對成樁的水平橫向推力和隆起上拔力,由于軟硬土層間傳遞的水平力大小有差異,對成樁產生橫向剪應力,樁身混凝土終凝不久,強度低,導致成樁斷裂。避免斷樁的措施有:樁的中心距宜大于3.5倍樁徑;考慮打樁順序及樁架行走路線時,應注意減少對新打成樁的影響;采用跳打法或控制時間的方法以減少對鄰樁的影響。斷樁檢查:在2~3m以內可用木槌敲擊樁頭側面,同時用腳踏在樁頭上,如樁已斷,會感到浮振;如遇深處斷樁,目前常采用開挖的方法檢查。斷樁一經發現,應將斷樁段拔去,將孔清理干凈后,略增大面積或加上鐵箍連接,再重新灌筑混凝土補做樁身。
②縮頸的樁又稱瓶頸樁,成樁后的樁體呈瓶頸狀,使樁截面面積不符合設計要求。產生縮頸的原因,一是在含水量大的黏性土中沉管時,土體受強烈擾動和擠壓,產生很高的孔隙水壓力,套管拔出后,這種水壓力便作用到新灌筑的混凝土樁體上,使樁身發生不同程度的縮頸現象;二是拔管過快,混凝土量偏少或和易性差,使混凝土出管時擴散差等。處理措施為,經常測定混凝土落下情況,發現問題及時糾正,一般可用復打法處理。
③樁靴進水或進泥沙,常見于地下水位高、含水量大的淤泥和粉砂土層。處理時,可將樁管拔出,修復改正樁靴縫隙后,用砂回填樁孔重打。地下水量大時,可在樁管沉到地下水位時,改善樁靴與管底的密封條件(用水泥砂漿灌入管內約0. 5m作為封底,并再灌1m高混凝土)后再繼續施打。
④吊腳樁是指樁底部的混凝土被隔空,或混凝土中混進了泥沙而形成松軟層的樁。造成的原因是預制樁靴被打壞而擠入套管內,拔管時樁靴未及時被混凝土壓出或樁靴活瓣未及時張開。如發現問題應將套管拔出,填砂后重打。